作为一名死忠科幻片爱好者,我们已经看过了太多太空题材的电影。
看过航天员在外太空里逃生。
看过他们打外星人、打异形。
甚至于看过他们在火星种土豆。
但有多少人真正好奇,这个时代的航天员,在空间站里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吗?
就在上周五,有一部非常特别的“太空实拍电影”上映了。
它向我们“揭秘”了太空最真实的面貌、航天员最真实的生活。
而我们也尤其想要将它推荐给大家——
没错,今天要聊的就是《窗外是蓝星》。
真的,真的很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部电影。
它最独特、也最震撼的地方就在于,这是一部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太空题材纪录电影。
影片拍摄采用全国产8K超高清摄影机。
影片的主要画面,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、王亚平、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拍摄。
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,不是特效,不是绿幕,更不是想象。
是真真正正的太空直拍。
是航天员们眼中第一视角的宇宙。
更是一段完全没有剧本、不靠表演、最本真的太空生活。
实际上,早在2022年的时候,《窗外是蓝星》就曾经发布了一个舷窗特辑。
短短两分钟里,我们借由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的眼睛,得以触碰这座壮美的蔚蓝星球。
当时的弹幕已经都在惊叹:
太美了!
太震撼了!
现在影片正式上映,也有不少粉丝特意回来打卡。
没错,正如大家所说,看过大银幕版本之后就知道,这部电影果然是为大银幕而生的,手机屏幕完全不行。
所以,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感受。
一定要看大银幕。
一定要看大银幕。
如果能看IMAX的话,那就更好了。
毕竟,就连刘慈欣观影后都赞不绝口:“我也看过许多国际空间站的纪录电影,这一部的清晰度是最高的,画面质量是最高的。”
“影片的构图、光线、拍摄的整个画面和布局,艺术质量很精致。”
看吧,谁说最好的航天员不是最好的摄影师呢,连大刘都成迷弟了!
8K超高清摄影+ IMAX巨幕,带来的不只是清晰,更是一种沉浸式的宇宙体验。
你仿佛漂浮其中,地球在窗外缓缓转动,星河无声流淌。
语言实在无法形容那种奇妙和感动。
原来这就是地球啊——
原来从太空回望家园,是这个样子的:山川的脉络、湖泊的反光、沙漠的纹理,都清晰得仿佛可以用手触摸。
虽然地球那么大,但真正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却那么少。地球的七成面积被海洋所覆盖,它那么珍贵,又那么脆弱。
你也可能会恍惚,因为片中许多画面,都太像我们熟悉的科幻大片。
飞船升空、太空行走、机械臂操作……
你仿佛在这些画面里看到太空漫游、看到星际穿越、看到宇宙迷航……但这一次,一切都不一样。
因为它们不是虚构的「情节」。
而是现实。
开场飞船发射的震撼画面,庞然大物般的神舟十三号喷吐着耀眼的火焰,缓缓上升然后愈发迅猛地挣脱地球,最终化作漆黑宇宙中一个微弱的光点——
这让人想到,就为了这个“小点”,中国多少代航天人前仆后继,拼尽全力。
航天员王亚平,作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,漂浮在太空中。
那一刻,湛蓝的地球在她身后缓缓转动,太阳的光芒掠过镜头,更远处,是无边无际的漆黑宇宙,没有一丝光亮。
即使明明知道这一切是早已发生的事实,我还是紧张得大气也不敢出。
最最浪漫的还是在于,影片的主要画面都由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取景拍摄。
他们是电影里的太空摄影师。
而银幕前的我们,也是在用航天员的眼睛来观测宇宙,用航天员的双手来丈量地球。
或许正如大刘所说,这部电影像是一场“变成现实的科幻之梦”。
它重新定义了科幻与现实的边界,也让我们从航天员的视角,重新理解什么是宏大,什么是渺小。
光凭那些美到失语的太空影像,《窗外是蓝星》就已经值回票价了。
但它的珍贵,远不止于此。
它让我们第一次如此贴近航天员最真实的生活。
而这些,都是以往的科幻片们根本不会拍、也拍不出来的细节。
比如,你会看到失重环境下,水滴和食物都漂浮在空中。
航天员吃饭,有时候不是用筷子“夹”,而是轻轻“推”一下食物,再张嘴接住,像在玩一场安静的太空小游戏。
你也会看到女航天员如何洗头——在太空,水不会自动流下来,泡沫也不会乖乖掉落。光是坚持留长发,就已经是一件特别需要耐心的事。
而这些,还只是冰山一角。
或许你以为航天员每天都在做“高大上”的科研任务,但其实,他们也是空间站的“保洁员”和“搬运工”。
吃完饭,必须认真吸尘清理,因为在太空里,危险的不仅是辐射,还有微生物。
太空里的每一滴水都极其珍贵,汗液、尿液甚至呼出的水汽,都要收集净化、循环利用。
这些细节用文字讲出来,可能有点干巴巴的,但当你真的在电影里看到人类是怎么工作、怎么生活、怎么在孤独中找到陪伴……
那一刻的感受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所以,如果你好奇真实的太空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?
那么这部电影,你绝对不该错过。
我个人觉得尤其触动的是,影片也没有回避航天员的孤独与压力。
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,他们漂浮在无尽太空,也被“困”在这里。
为了排遣这些压力,他们会在空间站里健身、吹葫芦丝、把玩女儿送的玩偶。
会在过春节的时候一起吃鲅鱼饺子、贴春联、剪头发……
在有限的篇幅里,三位航天员都被塑造得独特、鲜明也鲜活。
到最后,你甚至会觉得,他们就像你身边某位熟悉的朋友。
或许,这也是这部电影希望做到的:
大多数时候,我们记住的是航天员们身着太空服的模样,但其实我们更应该记住的,是每一张平凡却可贵的面容。
整部电影看下来,会觉得它的叙事也很动人。没有说教,没有诉苦,反而像一封来自太空的日记,真诚、轻松,还有点幽默。
但其实,观影过后,你也发自内心地明白:现阶段的人类想要太空生存,还是很难的。
当然,不止在太空生活难,在太空拍电影,更是难上加难。
摄制团队可以说是在完成一个“不可能的任务”。
而其中最难的一点肯定还是:
导演完全见不到自己的摄影师和演员!
他甚至需要靠看新闻,才能知道自己的剧组到底有没有工作。
同样,导演也无法提前看到拍摄素材,更不能实时跟踪拍摄进度。
一直到太空素材返回地球,导演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了:还好,航天员们完全理解了他的意图。
这背后还有一大堆技术难题要啃。
比如,得专门造出一台能扛住火箭发射时剧烈震动、又能适配空间站环境的国产8K摄影机。
再比如,怎么把设备安安稳稳送上天?
导演自述中,就提到了一个非常惊心动魄的细节:
第一次把摄影机运到发射场,什么都准备好了,机器也没问题,结果评测员突然发现装摄影机的货包“有气味”!而空间站绝不允许有异味的物品进入。
整个团队只好争分夺秒重新制作货包,调动所有能用的交通工具——飞机、汽车、轮船全线配合,终于在发射前最后一刻把新货包送到。
可是说,失之毫厘,我们可能就看不到这部影片了。
从各种意义上来说,《窗外是蓝星》都是一部不可复制的电影。
它的时机、人员、条件,都是唯一的。
它记录的是中国人第一次完全靠自己建成空间站、拥有了“太空家园”的历史时刻——没有这个前提,就没有这一切的影像。
这是我们自己的空间站、自己的摄影机、自己的航天员——他们不仅是科学家、工程师,也是这部电影的“摄影师”和“主角”。这不只是一部电影,更是一张递给世界的中国名片。
说实话,看完之后,很难不为我们自己的航天人感到骄傲。他们拍下的不仅是太空,也是一个民族向上仰望的脚步。
从这一刻起,我们不再只能透过科幻电影想象太空。也许有一天,